记者昨天走进了救助站,这是一间简易的白色铁皮房,房旁边立着写有救助热线13503234584的蓝色提示牌,屋内的陈设只有桌、椅、药箱及简易床等值班用具,晒得黝黑、一脸憨厚笑容的刘景泉正在屋内值班,他说,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旅游船艇经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遇到游客在深海的险情,面对焦急的遇险者,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但浴场没有固定救助机构和设施,救助不及游客遭不测的情形也有,这让他们痛心。
刘景泉说,萌生设救助站的念头源于秦皇岛海事局的一堂救助课,课上人道主义的内容,让他更深刻地感到每个从事海上活动的机关和个人都有实施救助的义务,游船经营者也不例外。而且大家在危急情况下出艇救人是常事,为什么不像正规搜救中心那样,搭间房子、设搜救电话,建立套搜救应急反应机制呢?这样,求救的游客和家属不仅能更快捷地联系到我们,而且我们救人的时候也不会手忙脚乱耽误救人的时间。个体船主自掏腰包建救助站 刘景泉找到另外两名船主张友谊、李永新,3人自掏腰包先后出资3万余元,搭建了抗得住海风侵蚀的白色塑钢房作为救助站固定用房,并将价值10多万元、年收入约3万元的快艇作为了专门的救助艇,不搞营运只救人。 2004年4月,在秦皇岛海事局的支持下,“西浴场海上救助站”挂牌成立。没有盛大的成立仪式,也没有对外大肆宣传,至今除了当地海事部门和浴场管理部门知道这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救助站外,就连获救的游客也不知晓,他们所受到的救助纯粹是民间个人救助行为。救助站24小时为生命护航 今年8月9日下午4点多,刘景泉接到一名30多岁女游客的求助,称灯塔处有一老者浮在水面,估计出现意外。刘景泉立即和另一名船员启动《旅游船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带上望远镜等救助设施驾艇出海寻找,很快在灯塔附近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老人。两人赶紧将老人拖到岸上初步抢救,直至120急救车赶到现场,老人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2006年5月4日下午,驾车到秦市旅游的7位山西游客,在一位非法渔船主的游说下,登上渔船到海上游玩。当行至海港区西浴场海域附近时,被北戴河边防派出所海警发现,并喝令其停船接受检查。渔船船主不听劝阻,驾船在海上逃窜,当时风高浪大,气温较低,7名游客全身湿透。这时,渔船突然发生机械故障抛锚于海上,致使游客无法登陆,情况危急。边防派出所立即将此事向西浴场海上救助站求助,西浴场海上救助站接报后,迅速派出快艇赶赴出事地点。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全力营救,7名惊魂未定、全身湿透的山西游客安全上岸。 自西浴场救助站挂牌成立以来,刘景泉等人已无偿救助遇险人员30余人,出艇80余航次,仅耗费汽油就价值7600元以上。为增加浴场的保险系数,救助站成员还24小时轮流在站上值班。如今,救助站已成了西浴场的一处温暖港湾,每天前来救助站或拨打救助电话寻求帮助的游客都在三四人左右,有的游客在岸上磕碰了也前来寻找药品,或借手机寻找亲属,刘景泉等人默默无闻地为游客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