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战场的战斗此时正如火如荼,四方苍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张学良也知道,自己的这一步决定对中国的命运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作用!
1930年9月18日,南京政府接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张学良将军拥护中央南京政府的和平通电,这意味着,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和角逐,南京政府即蒋介石方取得了胜利,张学良的态度是:帮蒋。东北军入关了,武装调停内战的活动开始了。东北军一进入战势,即以摧枯拉朽之势加速了战局的变化。反蒋联盟土崩瓦解。10月9日,张学良在辽宁省政府大礼堂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一职,几十天后,在11月12日,到南京出席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四中全会,面对盛大的欢迎队伍和隆重的欢迎仪式,张学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当然,他也不会想到,只是在短短的几年内,曾将自己视为救命恩人的“大哥”蒋介石会突下狠手,断送了青年将军一生的前程,也令他从此再也与秦皇岛无缘相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张学良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大好河山落入夷狄之手,而蒋介石则推行不抵抗政策,枪口一致对内,而不是对外。张学良已经骑虎难下,只能替蒋介石背上不抵抗将军的恶名,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国联调查团身上。
1932年初夏,以英国李顿爵士为首的国际联盟调查团来到了北平,会见张学良了解自日本开战以来东北各省的情况,调查“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责任,他们要将军为他们提供一个清静的环境便于起草调查报告书。自然,张学良想到了北戴河,于是,他指定北平铁路局局长高纪毅、北平行营总务处长朱光沐及他的高级副官朱海北一行人,组成了国际调查团海滨接待组,并由北宁铁路总局拔款10万元,赶建电灯房,安装路灯,粉刷整修各国代表的住所,为他们的到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国联代表团到来的那一天,北戴河海滨火车站搭了高大的彩坊,主要街道的两旁也都挂上了欢迎国联调查团的横幅与彩旗。在这个隆重的形式,也反映了张学良的一些心理活动,他想寄希望于国联调查团,洗 清自己背负的罪名。所以在行前,他还专派了中校参谋张伟滨率卫队护送,照顾的不可谓不周到。
但是国联调查团还是让张学良失望了,调查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掣肘,日本关东军及伪满洲国政权处处刁难,而在起草报告书的过程中,各国代表也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意见不一,且也有些国家明显偏袒日本,压制中国。尽管调查团里有中国人顾维钧的努力周旋,但终归是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国联调查团根本无能力也并不是全心的想帮助中国人取得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一切都没有结果,李顿只能宣布回总部再议。国联走后,所有的调查活动与团体都冷清收场。而张学良不抵抗 将军的骂名也没有因此而得以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