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着这篇文章的石碑,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现“莲蓬山公园”内的莲花石旁,展示着北戴河海滨的那段沧桑史。
北戴河海滨公益会自1918年7月组织筹建至1932年5月河北省政府采纳该会的建议成立海滨自治区时,历时14年。其中朱启钤筹建及任会长历时10年,后4年由朱庆澜任会长。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樵,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山东济南。19岁投军东北,任奉天凤凰县知事、安东县知事等职,后随赵尔巽调四川,任四川新军第33混成协协统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第17镇统制、四川副都督。民国成立后调北京,任总统府高级军事顾问。后调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民政长。1914年代理黑龙江巡按使。袁世凯称帝时,加封为一等子爵。1916年被段祺瑞内阁任命为广东省省长。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把省长亲军20营交给孙中山统辖。1922年应张作霖邀任东北中东铁路总司令兼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朱庆澜在上海成立抗日后援会,募捐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为国难会议会员。1936年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1941年病逝于西安。
由于局势的变化和公益会作为地方自治组织行使行政权力的能力及与国家组织机构之间的矛盾,尽管公益会骨干们“缕缕心血,惨淡经营”,但仍有许多困难无法克服。于是,朱庆澜便于1930年夏向省政府作了建议在海滨避暑地建特别区,设立国家自治机构的报告。当时的《益世报》评该报告“对于北戴河海滨外交、市政等,都有彻底妥实的建议,非但可以发展北戴河市面,并且对于海滨社会的安全,外人势力的膨胀,均有相当防卫。”
这份建议报告载在1930年的《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报告书》内,全文如下:北戴河海滨自前清光绪二十四年辟为避暑地之后,准外人杂居,距城既远,行政官厅鞭长莫及,外人纷组团体,有石岭会、东山会、庙湾会,竞自修治其一部分之道路与其区域内之电灯并卫生诸事,公然按户征地捐。德人汉纳根且刊布红皮书,议仿上海等租界设工部局, 骎骎喧宾夺主。民国七年,中国避暑人士鉴于我不自治他人即将代治,爰组公益会。创修道路延长40华里,树木除保存原有山林外,设苗圃培植各种林木,建公园以保名胜古迹,以便公众登临,设医院以重卫生,其他公共体育场、公共浴场以次设立,此其经过情形也。
现在外侨日多,地方日形繁盛,而行政上之管辖依然为临榆县之乡村,只设有公安分局,不属之县政府,更不能直属省政府,仅受辖于临榆公安局,权力薄弱,对外侨管理当然一切放任,建设亦当然了无所闻。当此举国倡言收回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之际,以中外杂居之避暑地,乃自暴露其政治缺点,此应请省政府亟谋行政改革之要点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