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见证了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奋勇搏击的往事。邓小平曾居住过的中直疗养院和垂钓过的碧螺塔垂钓处,都妥善保持原貌和修葺一新与大海搏击
从“文革”后复出到1992年最后一次下海游泳,邓小平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到北戴河畅游大海,并处理日理万机的繁忙事务。北戴河见证了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奋勇搏击的往事。
79岁那年,邓小平在北戴河进行游泳锻炼半个多月,每天上午10点,他准时到海边,做些简单准备活动后,便下海畅游。一次畅游90分钟,游程1000多米。有时风浪大,他奋臂搏浪,依然沉着。平时他一有空就去游泳场所进行游泳锻炼。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一个小时。
邓小平的孙女眠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爷爷特别喜欢大海,他游泳也只在大海里面游,从来不去游泳池,他觉得大海开阔。我们每年都去北戴河,不管有多大的浪,下多大的雨,水温有多低,爷爷一定下去,而且每天准时下水,准时上岸。”
1992年的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来到北戴河。他一共下海游了八次,每次大约45分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在大海中游泳。
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更让邓小平与大海的情结得到了升华。著名画家王西京在发表国画《春潮》时曾说:“小平同志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他深爱大海,无论逆境顺境,他都喜欢在北戴河听海观潮。画面中惊涛拍岸的背景,胜似闲庭信步的超然气度,最能展示他的不凡经历和伟岸气概。”
“夏都”决策
北戴河有中国的“夏都”之称,虽然2003年中央将北戴河夏季办公常规彻底打破,但北戴河在中国政治中的历史地位仍不能抹去,因为建国后,中共中央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做出的。1958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做出过“炮击金门”的决策,同年“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决策也是从这里出台。
而这里,同样也记录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决策轨迹。这位老人在这里除了喜欢畅游大海外,也许面对广阔的大海,还更能激发他做出睿智和果敢的决定。
邓小平就是在北戴河拍板了青藏铁路的建设。1983年夏,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阴法唐到北戴河向邓小平汇报工作。邓小平问他,西藏的路怎么样?阴法唐汇报了青藏公路铺设柏油路的情况。小平说:“我问的是铁路,铁路在哪儿?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
也是1983年,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了时任公安部部长刘复之关于全国各地治安问题严重的汇报,十分严肃地指出:对于当前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要从重从快。